从故宫铜镜看古人怎样做镜子
发布时间:2021-11-02 16:15:33 所属栏目:百科 来源:互联网
导读:锡颜色银白,质柔软,一般多以锡石形式存在于花岗岩里。锡的熔点较低,约为231摄氏度,提炼方便。在古代,工匠们把锡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,锡达到熔化的温度时,就会从锡石中还原析出。锡的优点在于,材质柔软,易被加工成不同形状。由于锡的熔点较低,容
|
锡颜色银白,质柔软,一般多以锡石形式存在于花岗岩里。锡的熔点较低,约为231摄氏度,提炼方便。在古代,工匠们把锡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,锡达到熔化的温度时,就会从锡石中还原析出。锡的优点在于,材质柔软,易被加工成不同形状。由于锡的熔点较低,容易和铜或其他金属形成合金并覆盖在器物表面。锡在一般大气条件下化学性质较稳定,耐氧化且不易变色,因而可镀在铜镜的表面,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。我国古代的铜镜制作中,都掺有锡。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论著《考工记》卷上之“攻金之工”载有“金、锡半,谓之鉴燧之齐”。在这里,“金”指铜,“鉴”指铜镜,“燧”指凹面镜,“齐”指配合比。该书认为,制作铜镜之类的器物时,铜与锡的配合比为2∶1,即锡的含量为33.3%,这样制作的铜镜呈现灰白色,且坚固耐用。
铜镜铸造完成或使用一段时间后,均需要打磨光亮,才能达到光洁照人的效果。成书于西汉时期的《淮南子》卷十九“修务”载有“明镜之始下型,朦然未见形容,及其粉以玄锡,摩以白旃,鬓眉微毫可得而察”。这说明镜子刚铸造完时,需要磨光,否则很难显示清晰的人像。同时,“玄锡”是磨镜药,将其涂在铜镜表面反复摩擦,再用白毡擦拭后,可显示出清晰的人像。有学者认为,“玄锡”是水银。明朝官员刘基所撰《多能鄙事》卷五则对磨镜药的成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:“白矾六钱,水银一钱,白铁(锡)一钱,鹿角灰一钱。”磨镜药配制的具体做法是:先用水银将砂子、锡细磨如泥,然后洗净,再加入鹿角灰及白矾,研磨极细后方可使用。其中,水银主要起反光作用,白矾主要起去污(锈)作用,锡可增亮,鹿角灰有利于镜面的平滑。科学研究表明,上述混合物用毛毡在铜镜表面反复擦拭后,可对铜镜加以抛光,并在表面形成富锡层,使得铜镜呈现白亮如银的效果。
由上可知,故宫藏铜镜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浓厚的文化艺术信息,还是我国古代光学、物理、化学、材料加工等多种学科综合运用的体现,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和科学价值。
(编辑:邯郸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


